「Giant leap」來了 但有些人沒有準備好
蘋果產品發表會上,最吸引我的是一個詞組,叫做「Giant leap」。這個詞取代了前幾次已經被用爛了的「ever」(前所未有)。至於「Giant leap」這兩個字最廣人知的事,應該就是1969年7月,太空人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時所說,「That'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,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.」(這是我的一小步,人類的一大步)的那一句吧。
過去五年,這個世界很多領域都出現各種「Giant leap」的事件:政治、經濟、生技,當然還有疫苗,以及M1晶片的運算能力與ipad的輕薄度。但是有一個專業圈,到目前為止,不但沒有出現「Giant leap」,甚至一直在慌亂中度過,那就是電視新聞業。
現在市面上很多人很討厭記者,認為記者們做的事情不稱職,於是說「小時不讀書,長大當記者」。但若細想你會發現,新聞行業在過去這五年,正是在資訊科技進步下受難的第一排。「新聞台」是在過去五年的內容大戰下,從來都沒有準備好,只好硬著頭皮被科技推著走的一群人。
iPad pro:新聞行動攝製隊的再升級
終於這一天來了。我們看到了這一個鏡頭(第一張圖)。它預告了未來影音記者的工作場景。它代表的是在5G時代,整個新聞產業的功能的即將再重組。
讓我們來想像一個新聞台做戶外連線的場景。那麼,在這張照片這裡面,有很多東西是消失了的:SNG車。微波工程。攝影師。在事件現場前端只有一個人。
這「一個人」肩負多重任務:必須確保傳輸訊號穩定、攝影品質與鏡面良好,說話聲音清楚,這樣要表達的訊息才能被觀眾清楚接收。但是,在拍攝現場,他只有一個人,身兼多工數職(還沒算發文字稿、社群媒體那些)。這就是即將發生的5G,預告將會對新聞台產業帶來改變的其中一件事(當然也包括未來配套的行業明辨與行業倫理)。
除了連線、直播,接下來可能會看到更多人拿著iPad拍攝影片、照片,在新聞現場製作更多內容。我的想法是:過去在新聞學院裡面教的那套工作流程早就不管用了。但很多事情,新聞行業沒有經歷過,教科書上卻也沒有寫。直到最近全球性的社群媒體假新聞事件頻傳,影響所及足以干預內政,才開始有人注意到事情的嚴重性。科技變化的每一步早就影響了新聞行業,但新聞行業卻遠遠追不上科技的變化。
Apple TV+Podcast:內容與雞母
相對於新聞內容行業,影視娛樂類的專業製作內容,應該是影視科技的受益者。Apple過去多年來,砸下大量資源開發各種與影視製作的資源,現在連最後一哩路的「遙控器」的體驗都做得這麼滑順完美,終於是把「規格-器材-內容-平台」的完整影視產業生態系統全部打造完畢,影響層面始於製作端,終於消費端。
過去一段時間,已有許多業內人士分析Apple TV+ 與其他內容平台如Netflix,YouTube等等之間的競爭消長態勢,在這裡不再做贅述。但從各平台的內容品質來看,我的想法是,過去充滿濃濃野生味,品質參差不齊的UGC(使用者內容)也將轉往其他的發展方向,因為其商業價值有限,生命週期太短,更難以發展出長尾效益。而就算是有商業價值的UGC,大多是屬於行銷內容的一部分(如網紅內容、YouTuber的業配),其價值最後也常隨著行銷停止而結束。我會認為,內容價值的主流還是會回到接近PGC端,也就匹配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一系列的影視科技,以及其硬體產品。
簡單的說,好的UGC影音,理論上其品質也是會越來越接近PGC的。就算我們使用者手殘,但科技產品會幫我們搞定這一切。所以若平台上累積的免洗型短效內容太多,平台的商業價值也就成問題。這段後話,就留給天天打付費制廣告賣Premium會員的YouTube吧。
關於其他:後疫情時代的生活場景
以蘋果這樣頂尖的科技公司,透過產品的演示,某種程度上已經預告了在後疫情時代下的生活場景:以後會有更多時候,我們恐怕都是WFH;以後會有更多時候,我們恐怕都是各自窩在家裡埋鍋造飯;以後會有更多時候,我們都是與自己相處;以後會有更多時候,我們需要與他人溝通,獲得友誼,卻是透過視訊維持人際關係。所以我們需要更高解像度的鏡頭(蘋果說 best ever camera),更好的麥克風(蘋果說 best ever microphone),好來想辦法把我們給對方的溫暖與情誼,盡量完整的傳送出去。因為社交距離,現在人們很難直接給予擁抱了。同樣,希望科技產品能幫我們搞定這一切。我們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要多久,但如果我們需要科技產品來搞定這一切的話,這已經是一個全新行為時代的開始(雖然我們都不喜歡這樣)。
那麼,我們準備好了嗎?